博客年龄:17年8个月
访问:?
文章:1670篇

个人描述

我所写的,是那些在我心头停留片刻,转瞬即逝的东西。

(自说自话.44)自行车变奏曲

2021-12-09 09:31 阅读(?)评论(0)


我生在穷人家里,父母微薄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七个子女,还得挤出一份供养爷爷奶奶,日子捉襟见肘,经常的还没到下个月发工资,家里已经没钱了。我上学时,每当新学期开学,老师会把没缴书学费的同学名字写在黑板一角,以示催讨。几周后,别的名字都一个个擦掉了,可怜我总会挂到最后。至于学校组织春游、看电影,为了几角几分钱,我是常常无奈放弃的。

在我长记性时,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连住的房子也是廉价租的。但父亲有辆凤凰牌自行车,算是撑门面了。后来当我稍稍懂事,知道了自行车也是公家的,是单位派给父亲用的。

父亲因为不谙政治,曾被罚在环卫单位拉粪车。那年头,先抓革命,再促生产,国家经济萧条,老百姓一应吃穿用品都要凭票供应,所有生产物资也都实行计划统配,甚至包括厕所里的大粪。有谚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种粮种棉少不了肥料,城市公厕里的粪便作为传统的农家肥,成了宝贵的生产资源。可是田多肥少,为了多打些粮食,一些胆大的近郊农民会利用夜间到城里来偷掏粪便。这就促使当时的环境卫生管理处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响当当的组织——“护肥组”。护肥组由相对素质较高的环卫职工组成,父亲因为有些文化,也被选派在组里。他们一般白天碰个头,通报情况,晚上分头到各处巡查。单位为他们每人配了一辆自行车,可比作现在城管人员开着汽车值勤。

我从书里读到,世界上真正实用型的自行车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个叫德莱斯的德国人在法国巴黎发明的,随后风靡欧洲。汉语中自行车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清政府一个出洋考察团的游记里,且一直沿用至今。但我们当地把自行车又叫作脚踏车,我觉得更妥,两个轮子一条链子,靠着脚踏才能平衡前行。

在我五六岁时,街上自行车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马路上开来游行队伍,当时这样的运动是多。我跟着一群小孩跟在后面捡标语,结果被自行车撞了,还是邻居看到把我抱回家。所幸自行车伤人不是太重,跌出几块瘀青过几天也就好了。

后来大哥参加工作,家里就打算买一辆自行车给他。我记得是母亲约厂里的工友发起“兜汇”。十几个人凑在一起,每人每月10元钱,人家让我母亲先用上这笔钱,再逐月轮转,直到最后一人拿回最后一笔整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融资方式了,但在我小时候,这是很盛行的一种民间“救急济难”方式。

母亲有了这一百多元钱,还得凑齐十几张“工业券”,去国营百货商店打听什么时候有自行车到货,到时再去排队付款。买来的自行车还得上牌照、领取行车证,车管所的民警在车身敲打上钢印数码,这才可以上路。

罄尽家力,经过这样周折而费劲到手的一辆自行车是很贵重的,我见大哥总是把自行车擦得锃亮,车把上还有用毛线结的护套,车身上的三角架也用塑料条一圈圈地缠起来,保护得严严实实。那时候尽管里弄摊位开了很多自行车修理铺,但大哥的自行车从来不叫人修理,轮胎破了或是什么地方坏了,都自己修补。直到他结婚,车子还是新的。

那时结婚办喜事,能备齐“四大件”是很有面子了,自行车算作一件,还有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和红灯牌无线电收音机。我高中毕业那年,母亲已病得下不了床,我放下书包就顶替就业,进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卖票员”。公交乘务员是个苦行档,早看月亮晚看星,天天折腾在小小车厢内,尤其闹市区高峰时段,每每顾此失彼,有被撕裂的感觉。好在我们凭着一个公交工作证,坐车是免费的,也就用不上自行车,倒是因为公交车怕脱班误点,需要卡时间,工作半年后,父亲为我买了一块手表。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市场商品比以前丰富多了。我的工资是每月35元。

我就这样的好运气,公交三年,不久就被调入到一个大单位里,还分到一套崭新的住房,接着又去京城深造几年,圆了大学梦。我在北京的大学原是一所很有名气的干部学校,我入学时,学校正处在体制转变中,需要通过高考入学,我的同学大多是应届生,而我是在职拿着工资读书的。在学校的第一个月,我跑去北京西单的一家车行化6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也一样的上牌照、领证,但手续已经简便多了,能在车行里一次性完成。毕业时,这辆自行车又70元钱转卖给了别人。

真的说不完这辆校园里的自行车给我带来多大便利,我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街坊胡同;跑遍了名人故居,展览馆、博物馆;跑遍了大小书店,还有琉璃厂、雍和宫,陶然亭等等各处古迹,最远的还跑到八大处、泸沟桥。很多同学向我借过车,来北京出差的同事朋友也都用到过,这就不光是便利了。

现在回想,北京读书这几年,可算作是我人生的高潮,毕业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单位。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这期间,自行车已不再稀罕,到后来连牌照都不需要了。我买过几辆自行车,但几乎都不得善终,其中一辆还是名牌高档车,结果才骑了十几天就被偷走了。算来那是刚刚进入新千年的头十年,很多人刚用上手机,很多人才学会电脑上网,我们这个城市也迎来了大批外来打工者。于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过自行车被盗的经历。老百姓嘛,一阵骂骂咧咧,自认倒霉,化钱再去买辆车来代步。那个时候的自行车就没人那么勤快地擦洗保养了,倒是车锁越装越大,越装越多,不光前后轮子装锁,还用铁链子与电线杆锁在一起,大概是偷怕了,防不胜防。

就这样,自行车偷了买,买了再被偷,没多久,有钱人就去学开汽车了,街头上的自行车修理铺渐渐被汽车4S店替代。忽是共享单车出现,自行车终究失去了它的财产属性。闲时出门,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转转,随骑随停,就觉得便捷自在了。

  最后修改于 2021-12-09 09:5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